首页 / 文化大讲堂 / 民俗论坛

文化乡愁 | 零零后看“乡土中国”
2017-02-26

本文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稿,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丹宝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只限于母亲床头柜上的那个封面。一瞥题目,甚是感兴趣,便向母亲咨询了一番,得到最深刻的信息便是“工具书”。工具书,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查找信息的文献,算是确定事物概念的资料。它的重要性当然不可小觑。

书并不长,但读得很慢,通常一句话要读上个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中间还不妨恍神发呆。语言终是对我有些晦涩,许多地方依然一知半解,但一本书下来,终是学到了些。

作者似乎一直在比较,不论是一种概念、一种名词,亦或是一篇论文,围绕着对立面来比较,亦如城与乡,西与中。这让我在那些晦涩的语言中,可以得到一丝明晰的脉络。

乡土中国,用作者的话说,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乡土中国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社会。一书中汇集了十四篇小论文来阐述这个概念。

乡土在我的思维里处于一个很矛盾很懵懂的状态,我既留恋于乡间的生活也无奈于那里的生活。不同于城市的快节奏,在那个自治、慢节奏,时而热闹时而安静的乡土里,外人永远无法融入成为他们中真正的一员。土生土长的人也永远无法分开、脱离那个用大地供养他们的地方。我想狭义上的乡愁,就是在这份无法脱离的情感中来的。

“乡”给我们的印象永远是亲切的,每次从异地归来不都用“归乡”二字来形容吗?但也不乏有些嘲讽的解释。土、黑、穷……这些似乎都成了乡下的符号,别的不说,但“土”这个字确是用的准。作者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解释了“土”,“‘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中国是农业大国,而成就这样一个国的便是那些“乡下人”,于是土与人之间形成的那一道深深的羁绊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土地养育了人们,人们维系了土地,所以人们对土地的诚挚就不仅表现为种植,而且还投入了情感。走不出与进不入的乡土就这么形成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采取自然而然的自治。

血缘、地域、文化和伦理道德往往在乡下人眼中比金钱等浮华的东西看得要重。作者其中一篇论文《无讼》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无讼源于《论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简而言说,就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诸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许多小例子,比如在乡下,人们以诉讼为家族之耻,而讼师则为一个讨不到媳妇的职业。这与我们今天的现象完全不同,在法律至上的今天,讼师也就是律师是一个被认为不可或缺且高尚的职业,经常被各种大妈们冠以好女婿的称号。如果说乡土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体系,那么我们今天生活着的社会有些类似于西方但又掺杂着乡土的传统。而我们便是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下。既不似西方的那种干捆柴式又不似中国乡土的涟漪式,这种奇怪的社会结构也就造成了现今人们的冷漠与情感的缺失,变得患得患失,矛盾不堪。

提到这儿就不得不说到作者提出的一个名词——差序格局,一种发生在乡土间以人的距离远近来判断人际关系的格局。造成的因素有很多,血缘的远近,地域的远近……但其实,维系这些最根本的因素,便是土地。人们由于土地相依相生,由于土地相争相斗,要不“斗地主”如何而来?这个土地可以是实在的土地,也可以是象征意义上的,它代表了人们的根、人们的源。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逆城市现象突增,乡下人涌入城镇,城镇逐渐饱和,村落逐渐稀少,我想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用在这里十分合适。在中国的城市,人际关系完全不能靠差序格局来描述。住十年的房子,对于自己的邻居却毫无了解,也不能像在乡下那样,走亲串巷,人们都知根知底。在这个由钢筋水泥筑建的环境下,人们也渐渐消除了涟漪,而组群分明了。

再举个特殊的例子吧,也是我觉得即使是在城市中的中国人也回归乡土社会的一种表现:就是春节。在这个对于中国人可以说最重要的节日里,不论多么严谨刻苦的人都会放下手边的事,去享受春节所带给自身的劳累,而且还乐此不疲。每到除夕之际,各家各户都要忙碌起来,为大年三十做好准备。采办年货、洒扫庭除、祭五脏庙等等,还不忘记把封尘已久的微信群搜出来抢红包。在这期间,人们所有的矛盾好似都忘掉了,都洋溢着微笑和喜悦,这大概就是春运大迁徙和大拥挤出现的缘由吧。尽管人再多,归根的心比初一的“旺火”还热烈。所谓乡愁,不过如此。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注:本文是清华附中高1502年级的寒假作业,老师要求同学们精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并撰写读书报告。作为高中生,或许文笔还稍显稚嫩,但他们在用心研读和体会。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一代人的情怀,让我们欣喜。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的努力是希望,也是曙光。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一个从事民俗文化探究、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愁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公益研究机构,在依托学会权威学者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传播真正的传统文化瑰宝。

我们将面向学生、单位群体以及个体推出中国龙文化、中国传统节日、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琴茶花香雅集等课程培训及文化沙龙活动。课程与话题可定制。如果您对我们的培训和活动感兴趣,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地址: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科技楼一层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电话:18519842863(张老师)

邮箱:9942460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