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集锦 / 解读非遗

让非遗文化传下去
2017-12-2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传承,但现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受现代文化冲击,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这次非遗文化进校园就是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这些项目,加深了解和认识,为非遗的传承奠定基础。

锡林郭勒草原历史悠久,是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近几年,为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我盟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怀,文化等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锡盟“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我盟“蒙古包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遗名录;锡盟“祭敖包”、“那达慕”等1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锡盟“乌珠穆沁长调民歌”等99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锡盟152项被列入锡盟级非遗名录,锡盟355项被列入旗县(市)级非遗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莫德格、“潮尔道—蒙古族和声演唱”传承人芒来被命名为国家级传承人;自治区级传承人有94名;盟级传承人有306名;旗级传承人有445名。被命名的文化之乡(基地)36处:苏尼特左旗被命名为“乌兰伊德文化之乡”和“印记、绳艺文化保护基地”;苏尼特右旗为“中国骆驼文化之乡”;镶黄旗为“阿斯尔摇篮”、“火不思之乡”;东乌珠穆沁旗为“全国文化先进地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等;正蓝旗为“查干伊德文化之乡”;锡林浩特市为“潮尔道之乡”;阿巴嘎旗为“潮尔道文化生态保护区”、“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阿巴嘎黑马写生基地”等。

自2008年以来我盟共举办“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6届。到目前为止累计展示了15000余件(套)“非遗”精品物件,展出图片150余幅。此外,参展的“非遗”传承人及技艺人累计1800余人次,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锡盟非遗保护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

多年来,我盟一直注重“非遗”的保护工作,把保护工作融入到非遗普查、项目申报、传承人申报、非遗名录的内外宣传、文化遗产日活动、大型文化展示活动的参与中去。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旗县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力求合理保护我盟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

我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及宣传活动。在普查工作和走访的过程中以及生活中,向传承人表示极大地尊重和爱护,让他们感受到传承人地位和价值,让每个传承人都有荣誉感。通过确立传承人,授予传承人荣誉称号,颁发非遗传承人证书及银质徽章,加强奖励补助力度,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做好“非遗”的保护、弘扬和传承工作。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将传承人补助经费与工作要求相结合,使得传承人有意识的开展传承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宣传推广,以一系列文艺演出活动的契机,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进行传播推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协助各级电视台拍摄非遗项目、传承人技艺专题片为载体,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解、保护、宣传活动。我盟非遗传承人都非常支持非遗的传承保护活动,这些传承人队伍成为我盟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良好载体。2015年度,我盟表彰了34名优秀传承人,13个保护单位。

非遗保护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积极传承,我盟各级政府和文化等相关部门十分重视非遗传承场所、协会及传习所、传承户的建设,积极培养传承人才。目前“潮尔道传承基地”、“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晋剧传承培训基地”等传习所传承基地共有42处。2009年以来锡盟群艺馆成立了“锡林郭勒盟民族民俗文化协会”、“锡林郭勒四胡协会”、“锡林郭勒呼麦协会”、“锡林郭勒阿斯尔乐团”、“锡林郭勒马头琴协会”、“潮尔道协会”等。近年来,我盟各地区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将祝赞词、潮尔道、呼麦、蒙古族长调民歌、察哈尔民歌、马头琴音乐、蒙古族搏克、传统技艺、民俗类等项目引进校园,使“非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7年4月24日,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锡林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在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校园特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分项目展示及项目展演两部分进行,所有展示展演节目全部由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及该校师生参与。

参加本次展示展演活动的有国家级项目“潮尔道”、自治区级项目“乌力格尔”、“传统蒙古服饰”盟级项目“蒙古祝赞词”,“蒙古象棋”,市级项目“呼麦”,“查干伊德”等22个项目。

本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就是,从以往单一的项目进校园的方式,增加为多种项目齐进校园,走进师生学习和生活当中,与传承人近距离接触,学习、交流、体验 、互动、更大意义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要从娃娃抓起”的目标。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国家级项目“潮尔道”原生态唱法拉开了序幕,呼麦、蒙古祝赞词、乌力格尔、蒙古传统服饰、四胡齐奏、旗袍秀、蒙古搏克、顶碗舞相继登上舞台,使得全场师生及前来观看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近距离的了解和感受到非遗项目的魅力,也懂得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锡林郭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