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集锦 / 非遗手工艺集锦

8旬老人拍皮影40年 记录辽西山乡巨变
2018-02-19

2000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去世,神情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绍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样子,涂上色彩,并且在人物的关节处装上木棍。入夜后,围方帷,张火烛,恭请汉武帝观看,他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这里是《汉书》中所记载的内容,也可视为皮影戏的起源。(图文:侯宝信)

唱皮影,走四方。每个皮影班子最宝贵的是手抄的影传。唱皮影是很难养家讨生活的手段,所以影人老了只剩下这些沧桑的手抄影传记录着生活的哭哭笑笑。

40多年前,很多地方还没有电,影人们就用烛火演绎春秋风云、帝王拓日。后来条件好的戏班就开始用汽油灯、煤油灯进行演出了。

影人们背着戏箱,走街串巷。有人请时,就打开戏箱请影出箱,这又俗称“安营扎寨”。

过去,人们给老人祝寿或者新人结婚,还有的是庙前许愿。这时候,请来皮影班子后,就会要求中午11.30开唱,这就是俗称的“亮影”。


请来唱“亮影”的戏班会比唱夜戏的多加几个菜。农村请戏班会非常隆重,村里人也会以戏班人员住在自己家里为傲。

戏班一般都会有自己刻治皮影的人员,他们一般采用尚好驴皮加工影人。

夜幕降临,戏班用唢呐和锣鼓开场,热闹上十几分钟。

辽西皮影的主要乐器是四胡,这种乐器也流行于说书的行当,原因是四胡音色低沉适合烘托各类唱腔。

一块白布就是舞台,田间地头就是剧场。尺八长的影人就可以演绎帝王将相、世间百态。


现在,单位和个人请皮影戏班演出,更多是人们的怀旧情结。台上影人舞动,台下记忆复苏。

皮影演出,台前幕后都是观众。过去,人们读书很少,许多人生大道理都是通过皮影戏和说书获得的。

皮影艺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这个戏班以快见长,班主人称“闪电手”。

皮影表演分前台和后台。前台由三人组成,左侧是“上线”,右侧是“贴线”,后面的是唱师。后台是乐器手,“上线”是技术全面的台柱子,说、唱、演样样精通。有的乐师也会说唱,并且唱功了得

由于剧情需要,皮影表演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这种“遮光表演”非常适合表现神秘的剧情节奏。


为了表演女人或者儿童,男唱师就会掐嗓演唱。

在80年前后,政府非常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辽宁省喀左县就曾组织农民皮影爱好者集中培训学习,这些学员中有一个放羊的羊倌唱腔独特,后来成为一“名角”。现在这些学员都成了皮影戏的传承人,他们多次进京演出,荣获了许多荣誉。

孩子们在老艺人的传授下学习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喀左县文化部门开始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皮影戏艺术也开始得到有效的保护.

拍下这些珍贵照片的摄影家是辽宁省喀左县退休干部侯宝信,老人40年来用相机镜头追寻辽西皮影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了辽西地区40年的沧桑巨变,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纪实影像。现在老人虽然已经年届八旬,但是却一直走在记录家乡的路上,愿老人拍出更多有泥土气息的摄影作品。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