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大讲堂 / 解读乡愁

曲振国:让乡土文化承载更多乡愁
2019-03-02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春节是乡土文化凝聚而成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人乡愁最浓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记住乡愁”,乡土文化就是乡愁的最重要载体。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乡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现实原因,乡土文化在很多地方呈现不断弱化的情况。

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老村庄和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正在消失。原来的农村都是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地缘依附于血缘,村庄内具有较强的自己人认同,而鳞次栉比的传统农村院落正是这种熟人社会的文化载体。现在,由于农村的单门独户小楼房的兴起,古老的祖屋逐渐被取代,不分彼此的熟人社会慢慢瓦解,而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定居,空心化的农村让原来的故园成为记忆。

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农耕文明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守望相助的观念、敦亲睦邻的观念、孝亲敬贤的观念、尊重祖先的观念、天人和谐的观念、克勤克俭的观念、耕读传世的观念等,这些观念中的许多合理成分都值得当代人学习继承。然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冲击,许多优良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式微。

财政投入不足,乡土文化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现在,农村一些自然村无文化活动室、无公共健身跳舞场地;行政村无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无文化广场、无农家书屋、无村民议事场所、无体育器材、无专项文化活动资金等,这些都制约了乡土文化的发展。

乡土文化传承困难,后继乏人,出现人才断层情况。当前,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育不畅,青年文化人才缺乏,导致现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从事乡土文化工作人员往往专业性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要求,导致乡土文化的创新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文化素材来源单一,表现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以乡土文化兴盛促进乡村发展繁荣。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乡土文化,应从如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文化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依法自办文化企业。要重视和培养乡土文化优秀人才,把德高望重的老人、乡村道德模范、乡村优秀教师、经营致富能手等作为学习宣传的榜样,使其成为乡村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乡村优秀文化的弘扬者。要用身边鲜活的事例,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带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在农村大力弘扬家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特别要激发广大农民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使他们自发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服务队伍,自觉自愿地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创造者、拥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传承与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对本地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根脉继承、习惯延续与亲身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要对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品牌效应的“特色文化之乡”予以特别关切和大力宣传。“特色文化之乡”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示范与标杆,可以激发乡土文化的自觉意识,树立乡土文化的自尊形象,涵养乡土文化的自信精神,塑造农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豪感。要以建设乡土文化之乡为依托,以树立乡土文化品牌为己任,着眼于乡土文化类型和区域文化的特点,立足保护和传承本地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挖掘整理抢救地区历史和民族文化中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信仰意识、价值取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核心内容,使体现当地形象的文化符号、文化景观、文化标志成为“名片”,并加以保护和宣传;将地区特色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乡土文化之乡的品牌效应,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

必须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形成富有个性的乡土文化特色。文化和经济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乡土文化振兴的实践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文化自身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办事,切忌莽撞蛮干,搞一哄而上和一刀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乡村,其文化特点都会有所不同,我们都要充分予以尊重,并因势利导。对于乡村农耕文化传统,我们应持虔诚敬畏的态度,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保存并发挥乡土文化遗产的特色,才能维系地域血脉,留住文化灵魂。要开展乡土文化遗产调查,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精心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工作;要扎实开展文物的日常维修,充分尊重文化遗产的“乡土性”和“多样性”,避免“通行模式”大行其道;要妥善处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建设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要建立完善乡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和领导责任制,落实建设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注重人才培养,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为鼓励大学生文化支农,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大学生文化支农渠道搭建、内容引导、统筹组织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还可以增设青年大学生文化村官岗位,以便青年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开展、协调农村文化活动。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年轻的乡村文化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要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等,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要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引导群众文化辅导员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