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铃之约 / 文化体验

建设美丽乡愁——“风铃之约”江西行
2016-04-16

2016年4月6日-4月11日,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为期6天的“风铃之约”项目调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心顾问刘魁立先生的带领下,分别去江西省宁都东龙村、婺源县和玉山县的几个村落进行了乡野调研。中心主任李春园、专家委员会主任施爱东、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玮、副主任谢桦标、培训部主任邢向群一同参与了本次考察活动。

宁都县东龙村

4月6-7日,考察团来到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的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它是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2013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在这座距宁都县城50公里的古村里,现居住有400余户人家。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中古木参天,绿树成阴,处在一个海拔在500至900米、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里。盆地中阡陌纵横,清溪环流,祠堂民宅、小巷幽径错落有致,景色非常美丽。

俨然世外桃源的东龙村

村里的李姓长者为刘魁立先生一行热情讲解

然而,相对于人文景观的如诗如画,除了传统村落建筑在风霜雪雨中在渐次凋落斑驳,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也不是很富裕。用东龙人自己的语言说:东龙人是在端着金饭碗要饭。

依塘而建的百姓民居

饱经历史风霜的祠堂

或许正是因为偏僻的交通区位、落后的交通设施,使得东龙村躲过了城镇化浪潮,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但是,如何以正确的理念和方式保护村落,修复村内珍贵文物,传承古老文明以及真正提升老表们的生活水平?近五年来,东龙村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为东龙村的未来、东龙人的幸福筹谋规划。


陷入沉思之中的刘魁立先生

在宁都县政府副县长张爱荣以及县旅游局领导、田埠乡领导等的陪同下,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一行详细了解了东龙村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并与县镇乡领导以及部分乡民进行了座谈,共同探讨东龙村的发展和未来。


政府领导与考察团成员会谈

婺源县思溪延村

4月8日下午,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来到婺源县思溪延村。

思溪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境内,距县城紫阳镇13公里左右。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水而名。几百年代在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 、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民宿旅游景区。

不完美的是,在村内行走时,可能也是因为游客太多而引起的环境卫生问题,也可能是村里乡亲对传统文化的不够深入理解,总能看到一些与美丽不相协调的小环境。比如在村内通济桥上走过时看到的一幕,不由惹人心生痛惜之情:栅栏内分明供奉着神明,外面却堆放着垃圾桶。敬畏与随意之间,似乎道出了些什么,也让我们倍感忧虑,不由深思。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如何做到外观与内在并重,如何实现美丽村舍与村民文明素养和正确价值理念的统一,应该是每一个民俗学者、乡村建设研究专家们、政府官员甚至每个人迫切关注的问题。


婺源县篁岭古村

4月9日上午,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一行来到婺源县的篁岭古村落。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却因自然条件的局限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吸引了众多的画家、摄影家和游客。

美丽的篁岭古村

目前,村里的居民已经全部安置到山下新建的房舍,曾经的古村被完完全全打造成了一处绝美的风景旅游之地。通过导游的介绍和对当地老乡的了解,他们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较为满意,除了真正改善住房条件之外,他们还可以在景区内实现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玉山县考察


4月9日下午,于烟雨蒙蒙中,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一行来到环境秀美的玉山县。两天的时间里,在玉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双明镇党委书记陈晓春,副县长杨宏才等领导陪同下,先后考察了玉山村周边景区、玉山旅游集散中心、一河两岸综合体、清代考棚、金沙溪梦里水乡景区、三清湖(七一水库)、天梁景区、漏底村、官仓边村等地,并就文化旅游、古村落保护、民俗活态保护、文化提升等与玉山县各位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雨中漫步县城七里街

讲述清代考棚历史

整个玉山县的考察途中,除了被玉山县自然风光的美好所深深吸引,也被玉山县领导超前的景观规划和旅游理念,以及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所打动。然而,在声声赞叹声中,不免也有一丝隐忧:美丽的壳已形成,而极具生命力的壳内文化内容是否能够紧紧跟上。这也是我们在每一个景区都曾有过的担忧,硬件的建造固然重要,文化内在动力的推动才是根本。在玉山这样一个极具文化气息的美丽城市,我们希望它能延续历史的文明成果,在现有较为完善的硬件下,提升为有文化内涵的、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小城。

玉山县漏底村

10号下午,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一行来到了距离玉山县城20公里的中国传统村落——漏底村。

这里呈现喀斯特地貌景观,四面环山,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小溪,但自古以来从未积水,好像村子里有个漏斗将水漏走,因而取名漏底村。被后人称为“江南最后的香格里拉”,是摄影家和画家喜欢的地方。

原生态的漏底村

漏底村现存的居民已不是很多。沿着雨后泥泞的小路,走在村落里,体验了这里村民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据县镇领导的介绍,漏底村已经列入保护村落,对于漏底村民的安置也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那么,在村落的保护、村民的安置、漏底景区打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自然生态与文化体系的配套,村民居住环境改善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精准扶贫与提升农民自身致富能力的问题,毋庸置疑,像大多数类似的农村一样,需要我们深思而善行。


结束语

所谓乡愁,是看到家乡凋敝、百姓愁苦时的难受,是游子们对家乡父老和田园的魂牵梦绕,是人们盼望家乡兴旺父老幸福的希冀,是想要回报家乡的一种急迫情怀,是看到家乡变好父老幸福的欣然欣喜,是看到农村变革时种种不协调的痛惜,是看到传统文化和民俗被失落时心中深深的痛楚……乡愁,在每个人心中;乡愁,需要守望,需要记忆,更需要建设。

总书记提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山无水,何以见山见水,更何以记得住乡愁?所以我们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守护好、建设好我们脚下这片美丽的赖以生存的土地。为此,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努力,立足于“文化存续、农民受益、家园重建、精神引领”的宗旨,将美丽的“风铃之约”计划践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