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近照。资料图片 他在民俗学研究的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开创了我国史诗研究的新范式;他致力于展示我国史诗独特的魅力与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并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他,就是我...
作者简介:施爱东,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河东美人天帝子,河西嫁与牵牛夫 1929年,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
中国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和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存方式、生产技艺、人际交往、行...
岳永逸在庙会现场,专心做笔记。(均受访者供图)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岳永逸的《朝山:庙会的聚与散,映射出民间的生活与信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庙会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
[译者按] 本文是犹他州立大学英语和历史教授、民俗学项目主任巴瑞·托尔肯(Barre Toelken)的名著《动态民俗学》(The Dynamics of Folklore)中概论性质的一章,原标题为“带着枪和照相机进入民俗学领地...
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当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中国政治上一体、文化上多元的基本特征。其实,若再进一步说,小而言之,少数民族...
作者简介: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进入清明起源的讨论之前,我们得先区分一下作为节气的“清明”与作为节日的“...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的时候我们会很笼统地说保护就是保护嘛,别让它走样,我们能传下来就叫保护了,但实际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什么叫保护:“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
本文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稿,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丹宝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只限于母亲床头柜上的那个封面。一瞥题目,甚是感兴趣,便向母亲...
编者短评: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书的单位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和若干地方社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有...
如何应对“田野”呼唤? 不管是到民间去,还是要告别田野;也不管我们如何强调田野作业中的伦理原则或答谢原则等,说的多是我们“去者”单方面的姿态。那么,当“田野”对我们有所希冀,发出呼唤时,我...
编者案:本文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首发专稿,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金矿先生的《南闸民歌集萃》目前已列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号,2016年底进入编号,2017年6月前出书。 ...
现在,提起《山海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书中记载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怪物,如人首蛇身的烛龙、九个脑袋的相柳、九条尾巴的狐狸、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等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山海经》无疑是一本充满胡...
我们在想象田野与学者关系的时候,常常把学者想象成高高在上的知识产权的“剥削者”,把文化持有人想象成被动的“受剥削者”。如此想象大概基于这样一种预期: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名利双收,而文化持有人...
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记者 施佳秀 实习生 牛妍)“‘慈’不一定局限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另外一种环境里仍然有长者对晚辈的关爱。现在常常把回家过年作为‘孝’的体现,实际上这是一种具象的体现方式,‘孝’...
《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陈泳超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山西洪洞有一项古老的习俗,汾河两岸方圆百里盛行一种“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传说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
(施爱东 整理:《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4月) 一般来说,后记主要写写成书的艰辛,以及需要致谢的师长亲友。但本书似乎并没有什么艰...
施爱东,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学术是否应该干预生活 ...
施爱东,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信丰县城的春节故事 文 / 施爱东 ...
朝戈金研究员 人类的知识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方式,而口头传承的历史要长得多。对一些民族而言,历史记忆、知识体系、信仰传承、文艺创造等大都保存在口头传承之中。可以说,文化既保存...